用特赦换取公示制度,至少是把暗赦变成明赦,增加透明度。

切实保障律师依法履职。裁定假释1501件,同比下降65.1%。

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规程出炉

加大对西部、边远、民族地区法院工作支持力度。推进涉诉信访改革,强化诉访分离,开通全国法院远程视频接访系统,最高人民法院直接接谈4548人次,建立网上申诉信访平台,健全涉诉信访终结机制,畅通信访案件入口和出口。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工作。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依法制裁规避执行行为,着力解决异地执行难问题。各级法院审结一审涉外商事案件5804件,海事海商案件1.2万件。

七是坚持从严管理队伍,不断提高队伍素质。依法惩治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诈骗、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真正的贡献,只能产生于一种对中国的昔日和现实的真切的和真诚的关怀和信任。

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而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我感到一种诗人所说的历史的多情,尽管历史完全无所谓有情还是无情。除了学术上、理论上、认识上没有想透之外,这种做法,往往并非出自并追求对中国文化传统本身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而是出自一种我们先前也富过的阿Q精神,甚至是出于潜意识地对各种自我即得利益的维护。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国当代的法学研究更缺少学术的传统,缺少研究中国实际的传统。然而,这也不能因此使我们有理由拒绝面对这样的问题:什么是你的贡献? 进入 朱苏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现实意识 法学研究 。

真正的贡献 也许,重要的问题是有没有可能作出我们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的众多的人民(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变革时代给予了我们一个学术的富矿,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

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规程出炉

尽管如此,解说却是重要的。因此关注中国当代的现实生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学者有可能作出独特学术理论贡献的必由之路。漫长的道路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对做学问的人准备了一个富矿,但我们也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必须指出,关注本土问题并不是如同某些主张弘扬中国传统的学者那样,试图从中国传统或社会中寻找某些据说是具有现代性的因素。

也许中国法学尤为甚之。法学研究的方法也相当落后,缺少对社会其他学科发展和支撑法学研究发展的理论的研究和包容,缺乏对司法问题的综合性研究,往往从某个部门法出发把活生生的案件简单地归纳为民法案件或刑法案件。然而,在借鉴了这一切外来的知识之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或之后,世界也许会发问,以理论、思想和学术表现出来的对于世界的解说,什么是你中国的贡献? 当然,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可以回避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找出种种理由。我们仍然更多试图并习惯于用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学者的一些应然命题来规定生活。

这种表面看来是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做法,如果按其自身逻辑,其实完全是没有存在的理由的。尽管它现已成为我们无法摆脱、也不想摆脱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保险汽车安全指数测评规程出炉

甚至连基本的学术纪律和规范都还没有普遍形成。因此,从理论上说,我们这一代学者完全有可能根据我们的经验作出我们的贡献。

尽管如此,这个问题却不是能够选择之后就一挥即去的。相信并假定:过去的和今天的任何人(包括西方学者)都大致和我们一样具有理性,他们的选择也同样具有语境化的合理性。中国的法学的成熟还有着漫长的道路。这是近年来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如果一切值得弘扬的中国文化中的因素,仅仅因为它们完全符合或大致符合外国的某种理论或实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从外国照搬过来,有什么理由要从中国文化之中寻求那些所谓的萌芽呢?这种做法的背后仍然是缺乏自信。历史的多情 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社会变革、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很有可能,到下个世纪初叶,就经济总规模来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中国的当代法学研究,尽管在一些法律实践问题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对一些命题、甚至是政治命题本身的分析研究,仍然趋向于把法学视为一种普适的知识,对中国当代城市和农村,对中国人因为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形成的行为方式缺乏关注。而是一种真正的无可替代的贡献。

与经济学相比,也缺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传统和较为坚实的理论和学术训练。法学不仅无法与中国传统学科的文史哲的深厚相比。

然后以此为基础,深入地理解和发现现实,加以学术的和理论的概括总结。这种贡献并不是以我们的经验体悟为目前主要是由西方学者提供的理论、模式提供一些脚注,充实或补充他们的理论框架。

尽管西方学者和前辈学者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视角、理论、模式、命题和概念,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假如人类历史不是重复往返的,假如具体的现实生活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假如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假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知识都是阐释学意义上的偏见,每一种知识体系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昔日的学者、思想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而对于社会生活来说,从一定的视角来看,社会的形成其实是在一个确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诸多解说相互冲突、磨合、融合的过程,并进而获得一种关于生活世界的相对确定解说,因此也就影响了人们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构成制度,形成文化的共同体。而我也相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学术传统的形成,后代中国学者必定会提出更加精美的理论。对自己的研究发现抱着一种不断反思,既勇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又随时准备在有新的、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面前放弃自己的结论,接受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模式和观点。

这也许是现代中国对人类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因为与现实相比,任何理论学术都会黯然失色,都不过是一种解说,而且永远不会是最后的解说。我甚至一度想以此作为这部文集的书名,但终因似乎不那么像一部法学文集,而更像一部小说、散文或杂文集的书名而放弃了。

例如,一些学者将儒家的仁解说为民主,而将恕解说为宽容,据说这样中国的传统就得到了继承。对于一个人来说,解说使他能够把本来是无序的世界化为有序,从而似乎有意义

中国的法学的成熟还有着漫长的道路。例如,一些学者将儒家的仁解说为民主,而将恕解说为宽容,据说这样中国的传统就得到了继承。

除了学术上、理论上、认识上没有想透之外,这种做法,往往并非出自并追求对中国文化传统本身和对外国文化的理解,而是出自一种我们先前也富过的阿Q精神,甚至是出于潜意识地对各种自我即得利益的维护。而我也相信,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学术传统的形成,后代中国学者必定会提出更加精美的理论。我们仍然更多试图并习惯于用十八、十九世纪西方学者的一些应然命题来规定生活。尽管西方学者和前辈学者已经提供了大量的视角、理论、模式、命题和概念,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假如人类历史不是重复往返的,假如具体的现实生活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假如每个人的体验都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假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知识都是阐释学意义上的偏见,每一种知识体系都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昔日的学者、思想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知识。

尽管如此,解说却是重要的。尽管如此,这个问题却不是能够选择之后就一挥即去的。

这是近年来我常常思考的问题。这也许是现代中国对人类的一个最重要的贡献,因为与现实相比,任何理论学术都会黯然失色,都不过是一种解说,而且永远不会是最后的解说。

因此关注中国当代的现实生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是中国学者有可能作出独特学术理论贡献的必由之路。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一切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而作为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一个中国知识分子,我感到一种诗人所说的历史的多情,尽管历史完全无所谓有情还是无情。